純文學月刊

November 18, 2021

摘自 - 光華雜誌

談起純文學出版社的起源,就一定要提到「純文學月刊」。這是民國五十六年一月,林海音女士所創辦的一份文學性的雜誌,在國內很受大家的喜愛和重視。然而在那個「跟誰過不去,就勸他辦雜誌」的時代裡,讀者的購買力並不高,每月僅發行三千本左右,銷路有限,收入自也不多。林海音苦撐五年,終因不堪賠累而轉讓給學生書店經營,不久後就停刊了。

這對林海音來說,是一個很傷心的經歷。而損失最大的,應該是讀者和作家了。翻開過去的「純文學月刊」,可以發現今天許多人所皆知的好小說、好散文,原來很多都曾發表在「純文學」上,而許多作家也是從這本月刊寫出名的。

由於當年在「純文學月刊」上,經常有許多好作品可以印單行本,林海音便另成立了「純文學出版社」。也因此月刊雖然停止發行,但純文學出版社的叢書卻一直經營下來,仍受讀書界的歡迎。

最初挑選純文學月刊中佳文而成書的有「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砂丘之女及其他」……等。及至民國五十七年「改變歷史的書」出版之後,掀起高潮,成為一本真正「改變歷史」的書——它不僅輝煌了「純文學」銷書的歷史,也改變了出版界不敢出版知識性硬書的歷史。

改變歷史的書
這本書的原作者是美國唐斯博士,他在書中介紹了十六本對世界命運有重大影響的書,自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到醫學、物理……等無所不包。名作家彭歌譯成之後,零星發表在報刊上。林海音看了非常喜愛,就和彭歌商量由純文學出版單行本。

當時彭歌認為這本廿萬字純知識性的書,恐怕不好銷,他當時跟這位苦哈哈經營出版社的老友說:「還是別出吧,我怕你賠本啊!」林海音不予理會,對彭歌說:「不許說喪氣話,難銷也好,賠錢也好,好書是一定要出的!」

書出版了,結果銷路奇佳,大學校園奡X乎人手一冊,成為當時行情最高的暢銷書。這本書打破了一般人以為純知識性書籍銷路必差的觀念,也證明讀者已經進步到對知識的探求,而不僅是些輕鬆消遣的文字就能滿足了。也因此文化界都深深佩服林海音的魄力與判斷力。

此後,一本本極具水準的純文學叢書相繼推出,亦均風行。其中彭歌所譯皮爾博士的「人生的光明面」銷行七十版,至今仍很暢銷;紀剛的抗日小說「滾滾遼河」,曾由兩位日本人主動譯成日文出版,後來還由純文學邀請來台與原作者聯誼歡聚,場面感人。此外,王藍的小說「藍與黑」,子敏、余光中清新的散文,還有翻譯作品如:何凡的「包可華專欄」十集、彭歌的「愛書的人」、「改變美國的書」等等,都是些擲地有聲的好書。十四年來,純文學只出版了一百五十多種書,平均一年才出書十本左右,但每一本都是精挑細選的佳作。「純文學」三個字在廣大的讀者群中烙下了「金字招牌」的印象;甚至有好些讀者從純文學出版第一本書就開始購買,沒有錯失過任何一本。

成功的作家、編輯、兼出版家
出版事業的蓬勃發展,自然跟整個社會教育的普及、生活水準的提高、和讀書風氣的推展都有關聯;但是一位睿智的策劃者,更是出版社的靈魂。而林海音就是一位明智、果敢的出版家。

林海音今年六十歲,是台灣苗栗人,生於日本,長於北平。在北平新聞學校畢業之後,先後進入報社和圖書館工作,就此與書籍、文字結下不解之緣。而她那份明快、剛毅與勤奮的個性,也許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的磨練。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林海音是長女,帶著弟妹努力渡過每個難關,他們不肯受別人的憐憫或施惠,一直靠自己的力量奮鬥。在林海音印象中的父親,是一個「對工作認真努力……好像世間有太多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來動手」的人,顯然她也承襲了父親的這份性情。

學校畢業之後,她在報館工作,結識了夏承楹先生(有名的專欄作家「何凡」)。這一段美滿的姻緣,使寫作和編輯更深入了林海音的生活。在北平的一幢小樓裡,這一對文人夫妻常在風雪之夜,聽著爐上水壺的嗡嗡聲,各據一桌,各書所感。

卅七年來到台灣,夫婦倆一上岸就到處找報紙雜誌看,又趕快弄個破書桌開始寫作。就這樣,林海音一面寫作,一面又先後主編了國語日報周末版、和聯合報副刊達十年之久。林海音擔任主編時發掘新人又不排斥老作家的作風,至今仍為文壇引為美談。及至後來創辦了純文學雜誌,更使她成為一位受人推崇的雜誌編輯與出版家。

林海音是位智慧與精力均超人的女性,她一向都活得那麼開心、神采奕奕,工作與家庭一向都兼顧得很好。美滿家庭生活是發展事業的基礎與動力,而編輯和寫作更是凝聚這個家,並使它經常充滿和諧與溫暖的重要力量。除了編、寫,林海音的一手好菜也是出了名的。她喜歡熱鬧,又風趣好客,因此,家裡經常有朋友歡聚,也成了作家們的聯誼站:大家交換心得、傳遞消息,同時也為新書做邀稿催生的工作。「純文學」優秀的作家群,幾乎都和林海音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大家尊稱她為「林先生」,也極願意把自己的好作品交給純文學來出版。

出版工作繁雜瑣碎,仍堅持要求完美
照說累積了幾十年的編輯經驗,「編書」對林海音來說,該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是不然,她時時都在鄭重審慎地工作——每一本書的誕生,從使用的字體、紙張,到文章與前言、後記的編排,還有封面的設計與裝訂等,都經過她悉心的策劃。

「一本書裡的錯字,就像一個瘡疤,會令讀者感到不快。」因此,她在校對上一直要求嚴格。每本書經過資深職業校對一校,交由作者二校,然後由林海音親自三校,最後再經總校才定稿付印。在校對的過程中,林海音還不時徵詢作者的意見,隨時添補修改。琦君的「詞人之舟」作者自校二遍,又添加了不少,這樣下去,一本書的校對,就不止四次了,但是林海音還常常很遺憾地說:「校書就像掃落葉,真是掃不盡的。」

至於一些再版多次的暢銷書,只要印出來的效果稍有瑕疵,純文學就立刻重新製版再印。還有一些書,因著時間的改變,有了新的動態,就在新版中添加或修改,以求其完整。林文月的「京都一年」在三版時又加上她後來發表的「湯屋趣談」;原插於文中的圖,也改為彩色集中在正文之前。十年前轟動文壇的抗戰愛國小說「滾滾遼河」在銷行了廿版之後,也遵照作者的意思,修訂重排,將歷年來不斷增加迴響的評介文字選輯刊入,並改換封面,賦予一本舊書新的生命。

純文學編書的態度,顯示了出版者負責求全的精神。這種尊重作者、愛護讀者的表現,也得到了廣大的共鳴。許多讀者都與純文學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不但長期訂購各冊新書,還經常親自到純文學書屋探詢新書消息。木柵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胡老先生,每次買了新書仔細閱讀之後,還把發現的錯字做成勘誤表寄給書屋。這給了純文學出版社很大的警惕與鼓勵,也達到了純文學出版社所揭櫫「以文會友」的理想。

由繁化簡的經營方法
做一位成功的作家與出版家,都是不容易的。但做為作家到底要單純些,不似出版家得應付那麼多瑣瑣碎碎的問題。尤其出版界競爭激烈,理想與現實之間必須作某種程度的妥協,太過偏執是行不通的。但文人畢竟又不同於商人,在想法和做法上,純文學有一套獨特的經營方式,這來自林海音不斷的學習與嘗試。

過去純文學的書是交給別人總經銷,民國六十七年收回自己發行。當時有人擔心自己發行太艱苦,而且恐怕會事倍功半,但林海音說:「我們來學,我們一定可以做得好。」於是她觀察書市中的批售情況,又不斷虛心請教同行。幾位過去受林海音鼓勵很多的年輕出版家,如「爾雅」的柯青華、「遠景」的沈恩登等,都熱心地把經驗提供給她。

經過一番探討與斟酌,林海音認為市面上的寄售方式不太合理,尤其是結帳時的遠期支票和退書的處理,給出版社帶來很大的困擾,也因此剝奪了許多為讀者編好書的時間和精神。最後,她擬出了一個書籍批發辦法,為出版界帶來新的觀念和做法。

在新的發行辦法中,純文學除了中盤商之外,其他批書者一律收以定價七五折的現金,而且不接受退書。但是裝訂錯誤或因陳列日久變舊者,可以交換新書。

這種硬性批書的方法,國內少有。但是相對的,純文學對於各種費用支出,也一律付以現金或即期支票。這種發行辦法簡單而清楚,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憑著純文學卓越的信譽,書店也很快習慣這種批書方式,仍然合作愉快。也因為「現批」,所以當新的客戶來訂書時,純文學會很誠懇地告訴對方:「這本書不太好賣唷,少拿幾本試試吧!」

經常慷慨捐書
雖然省去了回頭書的困擾,純文學的書庫裡仍然積存不少舊書。他們從不以「大拍賣」方式出售,而另有一套捐書的計畫。

純文學的捐書熱情,一向是很有名的。舉凡泰國難民營、山地農村服務隊、社區圖書館、學校、軍中……,純文學都分別按其所需,細心挑選後打包寄送。不只是舊書,有時連新書也慷慨捐出。而且純文學經常從報紙上找尋線索,看何處有需要,就主動聯繫送書,譬如拾荒老人王貫英的圖書館、唐朝選的自愛學園、山地泰雅族的奎輝小學……等,也都是純文學定期送書的對象。

出版一系列知識性、文學性的好書,是純文學出版社一向秉持的原則。但是他們也不斷嘗試突破,為期找出更新、更好的編輯方針。幾年前「中國豆腐」的推出,就是一個嶄新的構想。

中國系列叢書為傳揚中華文化盡力
做為中國人,大家都吃過各式各樣的豆腐,但沒有人想到這麼一個普通、簡單的素材,居然能編出一本如此生動、豐富的書。它的內容包括了專家的研究考證、作家的散文,乃至各種豆腐食譜,都有詳盡的介紹。許多讀者在自己閱讀之餘,又買幾本寄給海外親朋或外籍友人,「中國豆腐」於是負起了宣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暢銷世界的「讀者文摘」中、日、英文版,也都分別要求准予轉載。此後,純文學又蒐集了多方面的資料,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精心編印了一系列以「中國」為題首的叢書,有:「中國竹」、「中國兒歌」、「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編纂中的還有「中國諺語」。當年為「中國豆腐」題字的名書法家莊嚴老先生已經故去,但純文學保留了莊老先生所題「中國」二字的墨蹟,沿用下來,做為打算一直編纂下去的「中國系列」叢書的標題字,為讓更多關心中國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三年前又出版了「純美家庭書庫」,是嘗試將觸角由知識性讀物擴展到家庭讀物,期能提供家中八至八十歲每一成員可以共同閱讀的好書。內容則以強調倫理、親情、和諧美善為主。已經出版的廿多冊叢書,包括:童話集、童詩、少年科幻小說以及適合主婦閱讀的倫理小說、營養學和修身養性的散文小品。每一本書,都由林海音精心選擇,或請名家翻譯。此外,並精心選擇題材,禮聘名家撰稿,像林煥彰、嶺月、何凡、季光容、遊復熙等,都是這一系列叢書的撰稿人。

盼有更多的愛書人
自此,「純文學」不僅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食糧,也成為每一個家庭、以及孩子們的良伴。全家人一起共享純文學努力的成果,是林海音多年全力以赴的目標。而從每個家庭出發,及至推動整個社會良好的讀書風氣,更是純文學全體同仁的心願。

目前純文學出版社共有八位工作人員,除了兩位外務員之外,其他都是加入多年的老將,大家相處得有如家人一般,作家琦君就說:「知人善任是海音最值得稱道之處,她用的人都能幹且誠實。他們彼此的相處已沒有什麼雇傭關係了,海音全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看待!」

五年前,林海音的二女兒夏祖麗,也辭去擔任八年之久的「婦女雜誌」編輯工作,來到母親身邊,成為純文學出版社的總編輯。

夏祖麗承襲了母親冷靜清晰的頭腦和細膩流暢的文筆,她的三本訪問記「她們的世界」、「年輕」和「握筆的人」,很受年輕人的歡迎,許多學新聞傳播的學生還把這些文章當範文研讀。在出版界,她更已是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資深編輯。如今坐在母親對面「辦公」,該是什麼樣的滋味呢?會不會因為是母女之親而無法發揮「公事公辦」的效率?有沒有所謂的「代溝」?

夏祖麗想了一下,說:「我們真沒有遇到這類問題。母親思想新、工作能力強,做事能由繁化簡。再難的事,在她手上都輕易處理掉。我們年輕人反而有時不如她放得開。母親雖然已經六十歲,但她的幹勁和效率,卻不是我們能比得上的。母親是一位令我服氣的上司。」

傳掌一盞照亮人生的燈
隨著姐姐夏祖麗的「歸巢」,林海音的小女兒夏祖葳也在學校畢業之後來到純文學出版社擔任會計方面的工作。女兒的加入,給純文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氣象。兩代之間良好的默契,也更加發揮了集思廣益的功效,純文學愈發穩健了。今年四月,純文學又給讀者帶來一份禮物——「純文學季刊」。這本卅二開、六十四頁的小書,雖然是書訊性質,但內容卻包括了文學欣賞、散文、小說、詩、文藝動態……等,看得出是經過精心編排的。撰稿的作家,不少是當年「純文學月刊」的作者,像余光中、潘人木、琦君、何凡……等名家;連刊頭字,都還是當年書法家陳子和所題的。不同的是,「發行人」不再是林海音,而換上了「夏祖麗」。

十四年前純文學的作者們,至今多仍屹立文壇、寫作不息。而當年還是中學生的夏祖麗,如今也已成熟穩健地接下了這份使命。她在發刊詞裡告訴讀者:「我們的再出發,仍本著當年月刊『做自己事、出一臂力』的精神。雖然我們暫以季刊的姿態出現,先小小而謹慎地辦將起來,如能漸漸做到像從前月刊一樣,那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了。」

著名的作家鄭愁予曾說過:「是誰傳下了詩人的行業?黃昏裡點起一盞燈……」不只是詩人,優秀的出版家,更能為廣大的社會群眾燃起求知之火,點上智慧的明燈。我們期望純文學出版社,執著這盞燈代代傳掌下去,永遠照亮人生的光明面!




回響


Also in 2021 安可人生

第一次當牧師

January 19, 2024

大約是十多年前吧! 一個國慶日的下午, 我們兩家加上周媽媽加上安的爸爸媽媽在 Orinda 的家烤肉, 兩家四個孩子, 有三個都上了大學, 聚會不夠熱鬧, 卻有些難得的清靜, 我做了一個美國國旗樣子的 Jelly-O, 大家相當興奮, 分而食之, 周媽媽忽然説我實在感謝美國這個國家, 她這一句話感染了我的岳父母, 三人坐在高大的 Oak Tree 底下, 很興奮地談上海的種種, 我們年輕人忙著收拾碗盤, 也沒有加入談話, 但三位老人家在橡樹下聊天, 七月天裏有微風, 天氣不燥也不熱, 他們這經過戰亂的一代, 好像特別珍惜這樣的日子, 美國國慶於他們, 竟撩起一種真正從心裏慶祝的情緒, 那一幅 Oak Tree 底下, 三個稍有霜白的老人, 閒適地享受人生, 這一刻的場景, 我靜靜地把這幅畫收藏在我的記憶裏.

繼續閱讀

守安息日的 711

December 23, 2021

7-Eleven 是美國起家的連鎖企業,名稱由來便是其營業時間:早上7點至晚上11點,以及每週營業7天。這項聯盟協議是由以色列公司音寶消費者產品公司(Electra Consumer Products)和7-Eleven集團所簽署,前者取得7-Eleven超商在以色列的代理權,預計投入6千萬新謝克爾(約5.3億新台幣),計畫未來三年在以色列境內開設數百家門市。首間門市預計明年在金融大城台拉維夫開幕。

繼續閱讀

我家的純真年代

December 16, 2021

母親一輩子的快樂時光很多, 爸爸生意興隆啦! 孩子們考上好學校啦! 孫輩們誕生啦! 但我知道她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埔里, 守著丈夫, 穿著兒女, 守著那一輪明亮的山城之月; 我描述我在埔里的快樂童年, 就用一句英文來形容, The Age of Innocence, 純真年代, 埔里的時光, 我們一家五口不論年紀都是處在純真年代, 出了山城, 繁華台北, 人事滄桑, 埔里的純真年代就一去不復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