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影配樂起家的交響樂團
從捷克的音樂發展說起
捷克音樂發展歷程和波西米亞 Bohemia、摩拉維亞 Monrovia 的政治、宗敎及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當西元九世紀,歐洲興起由拉丁文演唱葛利里聖歌 Gregorian chant,同時期的布拉格亦開始其敎堂音樂,而爲因應當時二種不同禮拜型式,甚至發展出二種不同的讚美音樂型式。十至十六世紀的音樂發展則因所屬帝國而有不同發展,大體而言,此一時期音樂多屬敎會音樂及宮廷音樂,作曲家多爲宮廷、敎會所供養。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哈布士堡王朝瑪莉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女王繼位,將音樂平民化、娛樂化,音樂被視爲國力象徵的情況不再,在此政策下,以往由宮廷資助的大批作曲家被迫走出宮廷,尋求大衆支持以維持生計,而爲因應大衆口味,曲目由單一漸至繁雜,音樂活動亦相對增加。本身即具濃厚民謠傳統的波西米亞在此一政策下,便順勢躍升成爲中歐音樂中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
十八世紀末,歐洲音樂中心轉至德國,在政治上捷克人民在長期不滿奧國統治下,興起民族自覺運動,在音樂上,興建於一七八一年,原以演出德文作品的城邦劇院自一七八五年開始演出捷克文作品,而由波西米亞音樂推廣協會催生的布拉格音樂院亦於一八一一年創立,成爲孕育捷克音樂人才的大本營。在此一波的民族自覺運動中,國家戲劇院的興建最具代表性,這座由國民樂派大將史梅塔納大力鼓吹,捷克人民自行籌建的劇院將捷克音樂發展推至另一巔峯,而其內部來自史 梅塔納作品《我的祖國》靈感而設計的十四扇弦月窗亦成了國家戲劇院的代表標幟。
捷克音樂獨立發展不過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卻出現了許多極優秀的音樂家,在作曲上,以史梅塔納(Bedrich Smetana)、德弗札克(Antonin Dvoř. ák)、以及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爲代表。
有「捷克音樂之父」之譽的史梅塔納一生致力於各民族音樂的硏究,並創立了一種獨特的、反映波西米亞特色的音樂技法,此一技法,在其代表作《我的祖國》Má Vlast中充分體現。在此曲中,史 梅塔納以六個樂章描述波西米亞,其中尤以第二樂章〈莫爾島河〉Vltava(即今日伏他瓦河)一曲表現的寧靜沈遠廣受世人喜愛。
若說史 梅塔納是開創捷克音樂的先驅者,德弗札克則可說是最能融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作曲家,在旅居美國時,寫的《新世界》交響曲,其中便融入了波西米亞民歌及美國黑人靈歌,全曲兼具了濃郁的思鄕情愁及對新大陸的渴望。楊納傑克的曲風深受捷克三大音樂源流之一──拉摩維亞音樂的影響,並創立布爾諾管風琴學校。
在布拉格,音樂活動終年不輟,其中每年五月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更是馳名國際,音樂節爲期三周,每年固定於五月十二日史梅塔納忌日開始,並以史氏《我的祖國》拉開音樂節序幕,於六月四日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作結束.
捷克目前有三個交響樂團,最早是成立於一八九四年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布拉格交響樂團(The 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係由魯道夫.佩柯謝創立於一九三四年,樂團初期以爲電影、歌劇伴奏及小型音樂會爲主,因而在捷克,其歷史簡稱FOK(Film, Opera, Koncert)遠較正式名稱來得知名。一九五二年,布拉格交響樂團正式歸屬於政府,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共同成爲政府的代表樂團。
布拉格交響樂團是除捷克愛樂樂團外最重要的交響音樂文化的代表。樂團的駐在布拉格市民中心 Prague Municipal House,這是一幢很大的、新藝術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建造於1911年,樂團的排練和音樂會則在有1400個座位的斯美塔納音樂廳舉行.音樂廳有良好的聲學效果.有寬大的舞臺和管風琴,還有可容納大型合唱團的樓廳。
樂團是 1934 年秋天由一些沒有固定職業的高水準音樂家自願組織成立的。在佩卡雷克(Rudolf Pekarek. 1900 -1974)的領導下.樂團從事電影配樂、歌劇伴奏和音樂廳演奏的各類活動。所以,它的名稱也就叫 FOK (Film, Opera, Konz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