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談話錄"並不是歌德本人的作品,因爲它是在歌德去世之後,由艾克曼編輯出版的;但是,它以紀實的方式,展現了歌德的思想、智慧、形象和精神面貌,也被看作歌德畢生成就的一部分,甚至被譽爲“歌德思想的巨大寶庫”,衆多學者用它來研究歌德,而讀者則把它看作培養文化品位的入門讀物。可以說,歌德能獲得巨大的名聲,這本書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作爲編者的艾克曼更是居功至偉。
爲什麼是艾克曼?
艾克曼生於1792年,比歌德小四十多歲。他家境貧寒,直到14歲,才得到好心人的資助,開始識字唸書,並且迷上了歌德的作品。艾克曼在大學讀的是法律,但是他畢業後卻寫了一部專著,專門論歌德的詩。1823年,31歲的艾克曼把這部專著和自己的詩作寄給歌德,希望歌德幫他推薦出版,緊接着,他又來到魏瑪,當面拜訪大師。
這一次拜訪,徹底改變了艾克曼的人生軌跡。當時的歌德,已經年過古稀了,正在留意物色一個合適的助手,他看上了艾克曼的人品、學識和文筆,便試着讓他編輯整理自己早年的作品,結果十分滿意,於是,他就將艾克曼留在了身邊,作爲私人祕書。就此,艾克曼與歌德幾乎形影不離,他每天都將歌德的話語記錄下來,直到1832年3月歌德去世,歷時將近九年。
根據歌德的遺囑授權,艾克曼着手整理所有這些談話,後來分成三卷,分別在1836年和1848年出版。歌德逝世後,他的名聲開始下降,其作品在德國越來越少人問津,但是《歌德談話錄》一問世,德國又掀起了一場重新認識歌德、閱讀歌德的熱潮。艾克曼在書中由衷地寫道:“能聆聽他的談話,我深感幸福,我感覺自己的整個靈魂已經奉獻給了他。我想,別的一切我無所謂了。”
艾克曼眼裏,歌德的形象是怎樣的?“他堅毅有力的褐色面孔滿是皺紋,每一條皺紋都富有表現力。他的整個神情是如此誠摯而又堅定,寧靜而又偉大!他說話緩慢、安詳,談吐如同我們想象中一位年事已高的王者。看外表便知道他氣定神閒,已然超乎於世間的譭譽之上。待在他身旁,我感到說不出的愜意,內心充滿了寧靜,就像一個人在歷經長久的艱辛和渴望之後,終於滿足了自己最熱切的願望。”
這完全是一個超級崇拜者的口吻。艾克曼多次描述他們生活的場景,有時候是晚上,歌德穿一身黑,胸佩勳章,坐在書房裏,跟一羣客人談笑風生;有時候是白天,風和日麗,歌德穿棕色上衣,戴着藍布帽,坐馬車出遊,一路說着啓迪人心的話語。有時候他心情舒暢,靜坐在書桌旁,開始與艾克曼交談。和歌德面對面坐着說話時,艾克曼常常長久地凝視歌德的容顏,忘了回答他的問題,有時不小心碰到了歌德的膝蓋,他都覺得幸福,就好像渾身塗滿了安神油膏。
艾克曼眼中的歌德,最大的特點就是學識淵博。我們讀《歌德談話錄》,會發現歌德關心的東西簡直是包羅萬象,他跟艾克曼談過詩、小說,談過美術、建築、雕塑、天文學,以及聖經、中國文學、文學批評、倫理學,他談夢境,談自由,談天才,談想象力,談愛和理智,還談健康與長壽等話題。艾克曼是按照日期來記錄談話的,書中的第一篇談話是1823年6月10日,最後一篇是1832年3月11日,在這將近九年的時間裏,他們的絕大多數對話都是漫談式的,都至少涉及兩個主題,歌德常常從文學跳到物理,從拜倫跳到莎士比亞,可謂是天馬行空。
艾克曼記錄了歌德的哪些言論?歌德一直提倡增廣見識。他常常向艾克曼引薦博學多識的人,比如他曾接見一位博學的植物學家施特恩貝格勳爵,然後將這位勳爵介紹給艾克曼。歌德的觀點也影響了廣泛的人羣,有一位大商號的老闆就是歌德理念的踐行者,通過廣泛的遊歷,獲得了淵博的學識。
歌德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始終有獨立的思考和態度。例如1824年2月25日那天,歌德讀了一份法國報紙,看到法國軍隊在某地戰勝了西班牙,他隨即展示了自己的歷史和時政知識,歷數了德國人在最近幾場戰爭中的得失,又說到自己親歷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革命、拿破崙戰爭,等等。然後,他又發表了一番評論說,雖然誰也無法預測往後的日子如何,但是人們應該基於歷史得出教訓,即,一個社會若要長久穩定,必備的條件是每個行業的人都各司其職,各有其專業性,君主擅長治國,農民擅長種地,鞋匠擅長修鞋,等等。
除了廣泛學習外,歌德還強調,要欣賞最出色的作品,去接近這些作品背後傑出的心靈。歌德主張要窮盡各種途徑去理解大師,去接近大師。大師不分時代、不分國家,除了拉斐爾、但丁、莎士比亞這些古典時期的大師,歌德還極力推崇與他處在同一時代的傑出人物,比如法國哲人伏爾泰,以及英國詩人拜倫。
作爲大文豪,歌德如何談寫作呢?歌德認爲,寫作並不是什麼神聖的事情,它其實是一種情感的沉醉狀態,如果你愛上一件事情,爲此而鑽研得很深、很投入,你自然就能體會到這種沉醉。
我們可以看到歌德人格魅力的來源:他的生活始終充滿心靈感性,蓬勃向上,富於生命的氣息。正是因此,歌德的詩多數都是即興詩,取材於現實生活,隨性而至,信手創作。
歌德說,我們寫作,不要去追尋那些宏大的、轟轟烈烈的題材,而要更加感性,要把視角放到生活中,放到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之中,放到身邊發生的瑣碎小事中。因此,他告訴艾克曼說:“詩人的本領,正在於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發現引人入勝的側面,然後熔鑄成一個優美的、生氣淋漓的整體。”
歌德相信,偉大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偉大來自對平淡日常的長期專注,來自於對細節的長期觀察與刻畫。他對艾克曼說,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去關心每天生活裏的細節,抓住時機寫下來,交給報刊,或者印成小冊子發表,從而一點一點地積累,一點一點按自己的心意寫下去。
透過艾克曼的觀察與筆觸,我們明白歌德之所以成爲歌德的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他把求知的眼光放得更遠更高,涉獵得更廣泛,不斷汲取前人留下的最傑出的精神財富;另一個是,用心生活,用心寫作,從生活裏汲取創作的素材和動力。
我們爲什麼要有文化?僅僅是爲了把自己變得高貴嗎?我們爲什麼要有文化?僅僅是爲了把自己變得高貴,僅僅是爲了進入一個高雅的圈子嗎?歌德的回答是:我們擁有文化,是爲了多接觸各種可能,爲了投身廣大的世界,認識更豐富的自己。他說,我把每個人看作獨立的個體,我只希望能認識人們之間千差萬別的個性,並且積極地處世生活。我們尤其要跟那些脾氣執拗的人打交道;因爲,和他們相處,會激勵你養成各種潛能,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有能力去應對各種情況。
有一次,他跟英國的一個主教見面,此人當面指責歌德,說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本不道德的書,它會教唆青年人自殺,應該遭到天譴。這簡直可以說是謾罵了。歌德耐心聽完後,高聲地反問他:您說我的書會誤導青年人去自殺,那麼,您和您的教會所服務的那些王公貴族,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動不動就把好幾萬人打發上戰場,讓他們廝殺,您還爲此感謝上帝,大唱讚美詩。相比於我寫的有害的書,您是不是更應該譴責他們呢?
歌德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當然,舉這個例子不是爲了證明歌德的雄辯,而是想說明,歌德願意跟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人對話,他所堅持的理念是,文化應該促使人更開放、更豁達,而不是自我封閉。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格外強調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世界裏,你會發現,你只能跟與觀點相似的人打交道,而越來越聽不進分歧性的意見,一個不如意,你就會把某人拉黑。因此,我們更有必要記住歌德的主張:人必須活得豐富,要把每個人看作各具特色的個體,去與他們對話,去擴展自己。這種觀念,與之前歌德說的增廣見聞的教誨是完全一致的,即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應該設法突破自己,對新鮮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保持嘗試的慾望。
歌德的“黃昏美德”表現在什麼地方?歌德告訴艾克曼,自己之所以能夠擁有現在的地位,不只是因爲有過人的天賦和充沛的精力,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生來就不需要爲錢而操心。歌德家境富裕,因此,他有資本早早地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他說:“我說的每一個警句,都花了我一袋錢;我將自己的五十萬私產作爲代價,爲的是學到現有的知識;五十多年來,我不僅花掉了我父親的全部家產,還花掉了我的薪水,花掉了我積累下來的鉅額稿酬收入。”這還不夠,由於歌德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自然科學上,他需要到處去旅行,去採集動植物和礦石標本,即便是觀察蜜蜂授粉,或者毛毛蟲如何成長,都需要用錢。所幸,歌德長期效力於魏瑪宮廷,與魏瑪等地的貴族關係密切,從他們那裏得到很多資助。歌德說,這些人爲我花了一百五十萬,才讓我瞭解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神祕。
此外,就他所取得的個人成就,歌德也表現得非常謙卑。他說,拉斐爾正是在古希臘羅馬繪畫大師的基礎上,突破了當時的繪畫風格;而但丁的史詩鉅作《神曲》,承襲的也是近一千年的基督教文明。每個天才、大師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我自己的成就,也是向前輩和同輩學習的結果。嚴格地來說,我的作品中,完全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是很少的,是世界,是其他人,給我提供了素材。我所接觸的人,有蠢人也有聰明人,有胸懷開朗的,也有心胸狹隘的人,有兒童,有青年,有成年人,但他們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把他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告訴了我,旁人都替我播種了,我只不過是去收割莊稼而已。
這本談話錄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精神遺產?在《歌德談話錄》的序言中,艾克曼說:“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個多棱形的金剛石,每轉一個方向就現出一種不同的色彩。”
艾克曼的謙卑態度,是一名崇拜者的自我修養,也表明在與歌德相處的這九年時間裏,他的確從偶像那裏學到了做人的真諦。艾克曼是在歌德的晚年,進入到他的生活;歌德逝世後,艾克曼又背負着歌德的精神繼續前進。可以說,艾克曼是一個幸運的崇拜者,他的偶像是萬里挑一的傑出人物。他編撰的《歌德談話錄》,不僅向後世傳播了歌德的名聲,更將歌德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傳達給了世人,我們從中看到了何謂高貴人格,也懂得了文化、教養對於人生的寶貴價值。歌德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和品格,卻依然能夠澤被一代又一代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