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 Porter

June 11, 2021

我曾經和台北愛樂古典台的吳經理談到作曲家的姓名在廣播時如何發音的問題, 通常該台會將作曲家的姓名翻成中文, 再以中文稱其名, 這個做法如果是熟悉的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 沒什麼問題, 但如果是不熟悉的, 例如佛漢威廉斯 (英國作曲家 Ralph Vaughan Williams), 就令人一團霧水, 不知在說些什麼, 另外, 翻成中文的姓名有些無厘頭, 失去了一些味道, 例如馬英九哈佛時候的老師孔傑榮 Jerome Alan Cohen, 如果只唸中文名, 還以為是台大教授, 我建議吳經理試著中英文俱發音, 但他不置可否, 明顯地是嫌麻煩.

扯遠了, 這裏要分享 Cole Porter 的音樂, 本來想也幫他取個中文名字的, 但感覺到用中文名字稱呼這位所謂 American Song Writer 有些不倫不類, 還是稱 Porter 較能掌握要說的是什麼; Cole Porter (1891 - 1964) 是百老匯音樂劇作曲家裏很少有的非猶太裔, 在三零年代, 幾乎所有音樂劇作曲家都是歐洲移民來的猶太人, 他們有嚴𧫴的古典音樂訓練, 在充滿自由之風的美國, 創作的的泉源不停湧現, 很快地就成為百老匯的主流作曲群, Porter 生於 Indiana, 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不若他的猶太同儕, 他的音樂沒有猶太人的 Yidish 腔調, 是道道地地的美國本土作品, 他另外一個特色是自己寫歌詞, 因此他的歌深受美國人喜歡, 乃稱 Porter 為 American Song Writer.

兩首歌分享: Every Time We Say Good-Bye (Natalie Cole), 及 Begin the Beguine (Sheryl Crow). 兩者皆係 Porter 的傳記電影 De-Lovely 的原唱錄音 (SoundTrack.)




回響


Also in 2021 Music Journal 聆樂筆記

集巴洛克音樂大成的巴哈

July 16, 2021

巴哈生長的時代, 正是歐洲蛻變至科學飛晉, 人文躍昇的轉折階段, 他的音樂承襲了文藝復興和早期巴洛克的音樂型式, 複音創作的音樂水準臻於精緻化, 他一個人的音樂便能代表音樂史的既往, 也預告了未來音樂的發展軸向, 他的精緻特色源自他的創作動機: 榮耀上帝, 每一份他創作的譜子都寫有 “為榮耀上帝而作,” 巴哈榮耀上帝的同時也為人類文明創造了可長可久的音樂資產.

繼續閱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

July 09, 2021

北加州的政大校友會在 2009 年開始一個讀書會, 取名展卷社,......有一回辦電影欣賞, 看"年輕的歌德"這部電影, 遠在台灣講述歐美文學的夏祖焯教授, 特地錄了一段歌德簡介, 現場播放給聽眾聽, 現在登在這裹與您分享, 簡介後是法國作曲家 Massenet 所做歌劇 Werther 維特裏的選曲 Pourquoi Me Reveiller 為什麼要叫醒我?

繼續閱讀

Teach me tonight

July 02, 2021

這兩天聽到這首 Jazz Standard 歌曲 - Teach Me Tonight, 歌詞很有意思, 列在下面, 分享兩個版本: Etta James 唱的, 及 Sarah Vaughan 唱的, 兩個爵士明星的歌擺在一起聽, 爵士風味十足, 手舞足蹈, 自然反應, 連呼過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