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2, 2024
「弦樂四重奏?說真的,我完全不知道要聽什麼。」在台灣,著迷於弦樂四重奏的樂迷或許不到10%。多數人跟我一樣,打開音樂會節目冊,首先就是選擇氣派又華麗的交響曲或協奏曲。音響飽滿、音色多樣,就像滿漢全席一樣豐盛。所以每次我的朋友跟我說:「XX四重奏要來耶!」我的內心都充滿了疑惑:「究竟是音樂會淡季了嗎?沒有其他選擇了?怎麼會想到要去聽弦樂四重奏呢?」
不過,對一些內行樂迷來說,聆聽弦樂四重奏的過程饒富趣味,每親臨現場一次就又多了許多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對於迷失在四重奏這塊絲滑的弦樂絨布之間的人來說(比如我),這種困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非常令人匪解。並且據說在1870年代以後,也就是貝多芬寫完他那偉大的16首弦樂四重奏以後,歐洲地區仍然不懈的寫作弦樂四重奏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弦樂四重奏」。
什麼是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儘管任何四把弦樂器的演奏組合都能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但在專業音樂術語中,「弦樂四重奏」就專屬於「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的編制名稱。
弦樂四重奏通常有以下特點:
1、絕對不會有指揮
2、四個人通常不是同校同學、在同個大型樂團工作、師生組合,不然就是一家人
3、每個樂器都可以獨當一面(有點像協奏曲時在樂團最前方表現最亮眼的那位)
4、第一樂章通常是奏鳴曲式(沒錯就像是你去聽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那種音樂結構)
看起來弦樂四重奏似乎也沒這麼單調無趣,反而是迷你版的音樂表現形式。有很多人對轟轟烈烈的大編制演奏都能夠欣然赴宴,但唯獨對室內樂感到裹足不前。
為什麼一定是這四個樂器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三種樂器的外型。小提琴最小,而中提琴外型跟小提琴一模一樣,體積比小提琴大約1/7倍,弓也比小提琴的略長、略重,空弦音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因為體積比小提琴大,音色較小提琴溫和柔美。大提琴體積就更大了,約是小提琴的三倍,因此可以產生高度的共鳴,音色變化也更豐富,適合用來表達各種情感。
試著捲開您腦海中的音域光譜,小、中、大提琴就像法碼一樣,各一把的弦樂三重奏,聽起來讓輕盈而纖細的高音聲部顯得略微單薄,而當整體音域的平衡偏向中低音時,孤軍奮戰的小提琴在表現力度及旋律線的刻畫時,就難免抗衡地較為乏力辛苦,更別說,要將弦樂四重奏改為小、中、大、倍大提琴這樣的組合了。
因此,當我們為琴身輕巧的小提琴加上一個搭擋(法碼),就能使高音域在旋律、層次及力度的表現上有加倍的豐富度,搭配起中、大提琴(中低音域)那甜美而有渾厚內蘊的音色,就更能相互烘托出平衡、飽滿而完美的聲響。
為什麼我們要聽弦樂四重奏呢?
在這之前先讓我們思考:「為什麼作曲家要寫弦樂四重奏?」吧,若我們訪問一位作曲主修的科班生,或許多數也未曾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沒聽過「一定要」寫木管五重奏、鋼琴三重奏,但期末考的指定編制中似乎都少不了「弦樂四重奏」呢?
弦樂四重奏可說是精緻版的一種音樂語彙,是作曲家磨練技法相當好的一塊磨刀石,據說,作曲家的真正音樂能力可以通過他如何編寫弦樂四重奏的音樂來判斷,(原因也不難猜測,在寫作大陣仗的交響曲中,以和聲、氛圍及旋律表現支撐著整部樂曲內在變化的主要角色,就是弦樂器,你能想像沒有弦樂器的《田園》交響曲嗎?)回過頭來,作曲家在寫作弦樂四重奏時,又會有哪些思考,是我們在聆賞時可以去注意的呢?
1、作曲者必須思考四位演奏家,而非單一演奏家。從外觀顯而易見的,雖然三種樂器來自同一個家族,但他們都各有特點,例如:他們對強度的反應不同(一個“forte”寫在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譜上可是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聲量!)、他們的語法,包含起奏、維持音及殘響衰減的速度等,都會因為琴弦的粗細與長度、規格、及琴頸的受壓區塊、弓弦的尺寸與壓力等,而有相當廣大的差異範圍。
就拿溫暖的中央C來說吧,它在這三把弦樂器上就會拉出不同的音色共鳴:在小提琴上聽起來會有些扎人的沙沙聲,在中提琴上卻能夠有舒服柔順、如天鵝絨質地的音色,而且不管你多用力地對弦施壓,都能有不錯的聲響。但在大提琴上,中央C聽起來就會有種淒美、或是纖細中帶些焦慮的聲音,呈現了相當不同的情感狀態。因此,把想要強調的旋律設定在能凸顯其特色的音域中,或是把想隱藏的心思藏匿在樂器聲響的晦暗處,就是作曲家能夠開始玩味的地方。
2、接下來就是四個不同「人格」的樂器能夠如何相互搭配的領域了。先說「同質性」更高的兩把小提琴吧,他們絕非只是主奏與輔奏的差別而已,雖然都是小提琴,但畢竟仍是「兩把不同的」小提琴,也是作曲家們常「玩」出不同層次的重頭戲之一。利用旋律在他們手上重疊、設計此起彼落的對話、在快速樂段相互拋接等,都是增添音樂彩度的編排技巧。(接下來更多其他作曲家在弦樂四重奏中的「玩法」,我們也將帶領大家一起在紙上探索。)
3、有時候主旋律會被安排在中提琴(千萬不要以為中提琴就只能負擔長音和聲!經過巧妙的安排,中提琴的主奏所展現的戲劇效果及美感,常常更令人為之傾倒。)此時的小提琴常以空靈飄渺、如夢似幻的纖細高音來點綴,構築出的音樂美景在每位作曲家、抑或各家弦樂四重奏樂團手中各有千秋,同理試想由大提琴來主奏時的另一番景色,無怪乎弦四樂迷們對這樣編制的喜愛如數家珍。因為他並非只是我們所看見單調的「弦樂演出」而已。
弦四在作曲家手中還有非常多有趣、令人「耳朵」為之一亮的編排與搭配,最後當然也不能錯過四把樂器齊奏時,聽著他們齊心共構的對比、層次、堆疊與共鳴的聲響效果,無怪當時作曲家如莫札特、貝多芬,都無法抵擋弦樂四重奏的吸引力,為它譜下相當多的作品。
回過頭,你還在納悶著,究竟樂迷們都著迷於弦樂四重奏的什麼嗎?
有的時候筆者也會想,這樣的編制似乎也像是作曲家一本袖珍版、只能寫入最精煉、最私密心情的隨身日記(問曰:「難道不能用大編制的管弦樂嗎?」畢竟⋯⋯有些埋藏在內心深處、親暱私密的話語,並不適合大聲說吧?例如貝多芬在最後一首四重奏Op. 135的第四樂章中所寫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的執著,又例如蕭斯塔科維契想表達的深度懺悔)。其實,弦樂四重奏就像是當你品嚐了大魚大肉的饗宴、也因為多次光顧而與主廚有不淺的情份後,會渴望能有那麼一晚,受邀來到主廚家中,親身品嚐一小桌最家常、最自然的精緻餐點一般。品嚐著這一餐的你,只會感受到味覺得到了一次純淨的釋放,彷彿直觸主廚最樸質的創作核心。
弦樂四重奏的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海頓是公認的弦樂四重奏之父,也是將作曲家心聲密碼的藏寶盒架構出來的原始工匠。從海頓奠定弦樂四重奏的基礎之後,幾乎每個重要的作曲家都會留下弦樂四重奏作品。它經典的四樂章形式,也是後來交響曲結構的雛形:一個快板的第一樂章,接著一篇慢板第二樂章、像舞蹈般的第三樂章,與快速的第四終章。
據說當時海頓會大量寫作的起頭,是一場誤打誤撞的美麗巧合:當年,18歲的海頓受邀到愛好音樂的奧地利貴族—福恩堡男爵(Karl Joseph von Fürnberg)的城堡中,男爵要求海頓譜寫室內樂給當時一同在城堡的樂團演奏,成員只有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自此,海頓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誕生,歷經了長達40年的創作過程,不斷的摸索、改進與創新,終於奠定了古典時期完備的三或四個樂章的曲體結構,也確立了「弦樂四重奏」的演出型態,蔚然成為當時代標誌性的曲種。
後來,弦樂四重奏到莫札特這邊,又加入了第二隻中提琴成為了「弦樂五重奏」,但在舒伯特手上則選擇在原四重奏編制上加入了第二隻大提琴,成為了他最後的室內樂作品:C大調弦樂五重奏,D. 956。彈性相當大地,也有少數作曲家選擇加入倍大提琴又另成一類的弦五,常見的「鋼琴五重奏」也是從弦四衍伸而來,甚至到孟德爾頌時「加碼」到「弦樂八重奏」。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留心,生活周遭的大小場合也常常出現弦樂四重奏的蹤跡,第一、它是一個在任何場合都相當適用的編制,尤其在正式場合或國外婚禮中,弦樂四重奏是極度受歡迎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既可以正式、也可以輕鬆。第二、它室內、室外演奏通吃,一邊享受著他們的陪伴,一邊與人聊天說話時,也不會太受干擾,而他能夠精緻細膩、且又足夠優雅的音樂,登得上大雅之堂,也走得進我們身邊的各處角落。
咦,為什麼弦樂四重奏的位子安排千變萬化?有特別的奧義嗎?
每個樂器相對於彼此的位置,絕對對聽眾的聽覺平衡具有巨大的影響。不僅如此,其實每一個音樂家也都會在無意識中,因為身旁合奏的對象不同,而細微地改變自己如何演奏及如何詮釋音樂的方式。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變化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並非刻意為之。
在多數弦樂四重奏演出中,有以下三種座位排法:
1、歐式(European):由左至右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面對著彼此,這是最標準、也最傳統的排法。
2、美式(American):將大提琴移至“內部”,改為中提琴與第一小提琴對坐。
3、對唱(Antiphonal):兩把小提琴於最外側對坐,中提琴在第二小提琴旁,而大提琴在第一小提琴旁。
第一種「歐式」排法就像俄羅斯娃娃從高到低排列整齊,讓人覺得井然有序、相當滿意,將內聲部(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包覆於內,聽起來均衡而統一。而第二種「美式」坐法,「看似」將大提琴移往內部,實質上卻是使它低沈的琴音能夠直直(而非側對)地打入聽眾席,而此同時,因為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大部分音量來自樂器背面,改為側對聽眾的中提琴在距離及音量上也更貼近聽眾。在大多數情況下,大提琴居中的聲響效果還能夠集中並提升弦四演奏的「合一度」,因為一旦改變了聲響的感覺,也會改變了其他夥伴的演奏方式。但不得不提,「美式」坐法的兩個缺點為: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間的聯繫因為大提琴的隔開而中斷。二、中提琴與觀眾的溝通也因此中斷。第三種更為少見的「對唱」坐法,能讓比鄰而坐的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充分溝通,鮮明地將音樂行進中的最高及最低音輪廓勾勒出來,並使之合一;而兩把小提琴對坐的方式,也能讓第二小提琴與第一小提琴有更直接眼神的交流,更快地猜到彼此在音樂中那「靈機一動」的瞬間。
不過,也並非位子固定後就不再調整。座位排列方式也可能會因為不同作品中聲部對話的狀況,而產生不同的需求,適時的變化與調整有時候也是演奏者與聆聽者耐人尋味的一段旅程呢!
弦樂技法在作曲家的巧思中,如何演變與創新?
前段文章中先以經典的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作品76,第三號第二樂章作為範例,當時的我對作曲家們匠心獨具的安排常是歎為觀止的敬佩,接下來將精選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弦樂四重奏在弦樂器日益發展的技巧上,所創造出的幾隅精彩的段落,或許也能讓讀者聆賞四重奏時,有更多方向與可期的精彩。
弦樂四重奏作品
音樂史上有非常多傑出的弦樂四重奏作曲家,想要窮盡並非一蹴可幾,常常一個投入就是一大把的光陰歲月,以下簡列幾組值得一聽再聽的經典,分為「古典優雅」、「作曲家的內心獨白」、「法式室內樂」、「從文學而生」及「刺激、求新求變的有趣作品」幾組,或許能夠成為您跌入弦樂四重奏世界的一站入口。
▶古典優雅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作品76,第三首
莫札特/第15號d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421
布拉姆斯/c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41,第一首
孟德爾頌/A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3,第二首
柴科夫斯基/第1號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1
▶作曲家的心靈獨白
貝多芬/第14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1
蕭斯塔科維契/c小調第八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10
史麥塔納/e小調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
西貝流士/d小調弦樂四重奏《親密的聲音》,作品56
貝爾格/抒情組曲武滿徹/弦樂四重奏《A Way a Lone》
德弗札克/F大調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美國》,作品96
▶法式室內樂
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
拉威爾/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M. 35
亨利.杜蒂耶/弦樂四重奏《Ainsi la nuit》
▶從文學而生
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楊納傑克/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克羅采》
▶刺激、求新求變的有趣作品
巴爾托克/第四、五、六號弦樂四重奏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弦樂四重奏小品
December 22, 2024
December 16, 2024
December 09, 2024
She referred to herself as a spark and said that she had done her best to burn brightly. “Now, as the flame is about to fade,” she wrote, “I choose to depart gracefully in this way.”
她說自己是火花,已經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她寫道,「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