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週 - Singing in the Rain

April 26, 2025

各位朋友們平安, 今天的週末問安的主題是: Singing in the Rain.

音樂會散場, 走出音樂廳, 迎來的是滂沱大雨, 幸虧旅館先給了我一把大傘, 我毫無顧慮, 就大步走入雨中, 到捷運站還得走五分鐘的時間, 傘很大, 遮了雨,  雖然有些雨絲會吹進來, 在傘蓬下還是頂安全的, 大傘蓬好像一個大巨人, 用它龎大的身軀把嘩啦嘩啦的雨擋在外邊, 撐著傘, 我幾乎是有恃無恐地快樂踏步前進, 路面是石塊鋪的, 總是會有一些凹凸, 小灘小灘的水形成散佈在路上的小水池, Gene Kelley 的 Singing in the Rain 的場景和他那首有名的歌 Singing in the Rain 在我腦海中浮現, 

水灘一處處, 踏上去有一種調皮搗蛋的快感, 唱著 Singing in the Rain, 手中撐了大雨傘, 雨絲漂到臉上, 涼而舒適, 沒有被雨淋到的感覺, 腳底踏過一處處的水灘, 我像一個頑童, 快樂地在雨中嬉戲.  

我猜是天上的天使嫉妒我的快樂,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雨忽然停了, 好像誰把水龍頭給關了, 原來的嘩啦嘩啦煞時消失, 只有腳下踢起的水波出了些聲音, 整個空曠的中正紀念堂廣場安靜得好像交響樂團調好音等著指揮上場的那一刻.

空氣被水洗了, 非常新鮮, 兩廳院的燈光映射在積了水的石板地上, 像是璀璨的鑽石映射出來的光澤, 整個景色有一種優雅的靜謐感, 所謂 elegantly quiet , 大概是兩廳院的鵝黃屋頂和彤紅大柱的顏色很稀有地藉著中庭石板地的積水散鋪一地, 這個時刻, Gene Kelley 的 Singing in the Rain 好像忽然喪失了舞台, 像電源被抽掉的留聲機, 拖著尾音, 很不情願地停了聲音.

剎那間的安靜把我狂野的情緒安撫停頓了下來, 收起雨傘, 當成拐杖, 一面走一面用杖敲地, 好像在打節拍, 我忽然間發現我自己開始哼起貝多芬的皇帝的第二樂章, Adagio 的步調好像是為了此時此刻而寫, 我憶起幾年前寫的一篇聆樂筆記, 裏面說到這一段音樂: 貝多芬有很多作品有標題, 例如第六交響曲他自己題名為田園, 描述他在維也納森林鄉間感受到的田園風光. 至於第五鋼琴協奏曲被稱為皇帝, 則是毫無根由的, 且來聽它的第二樂章, 一點皇帝的霸氣都沒有, 反而像是輕鬆, 平靜, 如小溪潺潺的水流聲, 文章結束的時候這麼說: 我們且當一次皇帝, 雷雨剛過, 在廣大的田莊走走, 不要忘了向你的牧羊人子民打聲招呼.

捷運站到了, 只有我一個人, 電扶梯慢慢地把我往下送, , 好像是一副君臨天下的氣勢.




回響


Also in 2025 週末問安

第十七週 - 詩畫絲竹

April 26, 2025

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的學生 Leo Janacek 希納切克作了一首 Idyll for Strings, 名字的意思是如畫的弦樂, 我想了想, 給它取中文名: 詩畫絲竹, 絲竹是中文形容音樂的一個詞, 傳統上江南地區以絲代表弦樂如二胡, 以竹代表吹奏樂如笛子; 詩畫絲竹這四個字就是說如詩如畫的音樂, 優美的旋律如詩如畫稍縱即逝, 卻令人回味無窮, Janacek 以 Idyll 為名顯然也在強調稍縱即逝的作品屬性, 希望造成一種餘音繚繞或繞樑三日的的效果.

繼續閱讀

第十六週 - 馬太受難曲

April 19, 2025

我和安在 2012 年完成每年必參加的維京川遊後, 碰到受難節, 下了船就去箂比錫玩, 我們很幸運地買到 St. Thomas Church 的馬太受難曲演唱會的票, 在受難節在巴哈當年服務的教堂聽馬太受難曲是人生難得的經驗, 這首曲子將近三個鐘頭長, 我特別找到全本中文的歌詞, 印出來打洞做成一個講義夾, 安和我各一份, 有空就讀, 也帶去演唱會, 這是去過的朋友的經驗傳承, 一邊聽一邊翻, 才知道在唱些什麼.

繼續閱讀

第十五週 - 歉疚, 感恩, 與驚奇

April 12, 2025

簡文彬指揮演出的這場音樂會, 已經有 SO 的”模樣”, 尤其管樂和打擊樂絲毫沒有”怯場”的痴躇, 鋪陳了樂曲的基座, 好像蓋房子, 地基打好, 再往上蓋就能紮實表現, 雖然力道的拿揑仍然有”匆促”感, 但仍不失篤定... 我不是樂評家, 但ESO 的表現能緊緊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絕無冷場的形容很適切, 我以望春風的心情出席, 卻獲頒滿漢全席的演出, 

繼續閱讀